《法國中尉的女人》讀后感
品味完一本名著后,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,這時候,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!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?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《法國中尉的女人》讀后感,歡迎大家分享。
現如今圖書被一刀切的分為兩類,一類叫做“虛構類圖書”另一類則為“非虛構類圖書”。小說無疑統統劃入“虛構類圖書”一列,但實際上的閱讀體驗卻可能是完全相反的,我們在看“非虛構類圖書”時會不自覺地懷疑“這些是真的嗎?”而在閱讀小說時,我們的意識深處卻相信這世界上某處真有其人其事,即使過去沒有,即使到如今也未曾發生,未來也一定會出現,總之我們認為小說具有其真實性。這就是我們的讀者。
但是在閱讀《法國中尉的女人》這本書時,這種真實性感受卻沒有產生,或者說是被作者刻意的打壓下去了,用他不斷的改變故事的走向的方法,把這種真實性打破了,薩拉不再是個飽滿的立體的個人,而是個神秘的甚至是虛無縹緲的存在,如同作者自己對虛構的說法,對“真實的”“想象的”的糾纏。
摘抄:大約二千五百年前,有一位希臘人說過,虛構無處不在。我發現這種新的現實(或者非現實)更令人信服。我希望你也會有我這種感覺:我無法完全控制我頭腦中的這些人物,就像你無法控制——你的孩子、同事、朋友,甚至是你自己。但是這很荒謬嗎?一個人物不是“真實的”就是“想象的”?如果你這樣想,虛偽的讀者,我就只能一笑置之了。你甚至認為自己的過去都不是十分真實。你給它添加枝葉,給它鍍金或給它抹黑,進行刪節,把它修補……把它編成了小說,總之,當你把它寫成一本書,放在書架上的時候,那已經是一本歪曲事實的自傳了。我們全都在逃脫真實的現實。這就是人的基本定義。
這明顯是作者的不自信,他害怕讀者不相信真有其人,害怕讀者說這是他“想象的”人物,所以有這一“此處無銀三百兩”,這種不自信甚至愈寫愈烈,后來干脆玩起了AB劇,徹底將其淪為虛構。
又或者是作者有意為之,他就是要拐彎磨腳的告訴讀者,其實查爾斯即是薩拉,薩拉也是查爾斯,而查爾斯加薩拉既是作者,作者通過這兩個人說著他一個人想說的話,是他幻想自己擺脫了時代、血統、階級和國家的束縛時,他并沒有意識到,自由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在薩拉身上,體現在他假想的與薩拉共同的流亡之中。
摘抄:盡管查爾斯經歷了自己制造的這一切痛苦,但是他從來沒有想過要自殺。當他幻想自己擺脫了時代、血統、階級和國家的束縛時,他并沒有意識到,自由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在薩拉身上,體現在他假想的.與薩拉共同的流亡之中。他不再很相信那種自由了,他覺得自己過去只是從一個陷阱或監獄到另一個陷阱或監獄。但是在這種孤獨旅行的狀態下,他也還是可以找到自己的
這本書的可貴之處也即在這種閃光的
【《法國中尉的女人》讀后感】相關文章:
1.讀后感
6.《社戲》讀后感
7.《春日》讀后感
8.邊城的讀后感